為進一步拓展我校本科生的全球視野,培養人文素養、學術思維與全球勝任力,樹立遠大的學術理想,經我校與合作院校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精心設計,在2021、2022年暑期舉辦“全球人文社科菁英”在線交流項目的基礎上,于今年暑期舉辦第三期項目并首次線下派出,為人文社科專業本科生搭建了深入了解學科領域前沿、拓展研究思路與方法、強化交叉學科研究意識的多元平臺。
經過前期我校組織的項目選拔、行前指導與學習準備,來自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漢語國際教育、英語、社會學等16個專業的38名優秀本科生參與本次項目,于當地時間7月15日抵達康涅狄格大學斯托爾斯主校區。7月16日-17日,項目舉行了入學指導會議和歡迎會。在入學指導會上,康大項目協調員Laura Labato和Kelly Suprenant就課程設置、學習要求、過程性評價等做了介紹,帶領同學們參觀了美麗的康大校園。在歡迎會上,康大全球事務副校長Daniel Weiner、學術執行副主席和教務長Anne D’Alleva、全球事務助理副校長Yuhang Rong(榮宇航)、兩位項目協調員、我校師生參加。會上,康大教師、管理團隊對我校師生的到訪表示熱烈的歡迎。

歡迎會合影
為期兩周的訪學項目以課堂教學互動為主,包括專題講座、討論、師生分享、校內外活動等多形式的交流學習,給全體學生帶來了豐富的跨文化學習體驗。
一、多元生動的課堂教學
項目聚焦“學術思維、科學研究與全球勝任力”主題,涉及文史哲、語言學、社會學、藝術等多學科,開設了《為什么巴赫在21世紀仍與我們息息相關》、《奧地利和德國文學的方言》、《當今社會和未來的真理、藝術、科學和博物館》、《城市中的文化與階層多樣性》等15門特色課程,展現了跨學科、跨文化學習的可能性與價值,為同學們拓展了接觸學術前沿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方面,教授們不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展現了前瞻性的學術成果,而且采取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引人入勝。例如,Sophie Shao和John Blacklow兩位教授現場演奏巴赫名作,神秘優雅的音符交織跳躍,以另一種“語言”訴說著跨越國界的故事;在《為什么單靠技術無法解決氣候危機》課上,教授引入社會接受概念,展現了跨學科解決共同難題的典范;Alexia Smith教授將考古文物帶入課堂,讓它們“講述”滄海桑田的巨變,揭示人之為人的內核,考古學不再局限于高蹈云端的晦澀理論,而延伸至一個個具體可感的社會命題;在《奧地利和德國文學的方言》課上,兩位教授引導學生思考、表達自己家鄉的方言,并揭示方言不僅是語言學命題,也與社會環環相扣,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比較視野與跨學科思維;在《理工科的創新與思維》課上,學生更是自己動手參與棉花糖挑戰、短時間圖標設計的實踐活動,通過動手動腦并總結經驗教訓,提升了觀察力、專注力、合作力與創新力。


多元的主題課程
多元生動的課堂教學加深了同學們對人文社科的理解,深入學術前沿,拓展了全球治理的全新視角,增強了理性思考、學術英語應用的能力。通過不同學科的獨特切面,同學們較為全面地感知了人文社科的魅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全球勝任力的內涵。
二、集思廣益的交流討論
除了多元生動的課堂教學,項目同樣也采用了混合式教學為授課教師和學生們提供了更加多元廣闊的交流機會。同學們通過登錄康大教學系統HuskyCT與師生交流互動,下載文獻資料、開展課前預習與交流討論,教授們也會根據同學們的反饋設計互動內容,寓教于樂,通過由淺入深的系統化教學培養同學們的科研綜合能力。

HuskyCT系統
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課前,康大教授們會在HuskyCT布置一些課前學習任務,包括搜集資料、小組討論、閱讀文獻、填寫問卷等,同學們需要提前完成并通過Discussion Board展示預習進度,分享學習心得和資源,從而有效提升小組合作能力與學術探究能力。

學生在Discussion Board進行課前討論
在課堂上,教授也會與同學們進行豐富的交流互動,得到了積極回應與反饋。教授基于不同課程的主題提問,幫助同學鍛煉并形成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在一些課程中,教授也提供相關材料進行實操,在提升課堂體驗感的同時也增強了同學們的動手實踐能力。

師生課堂互動
同學們也可以通過完成課后作業對一周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課后作業的形式豐富多元,包括個人作業(如:對一周課程的反思小結、對康大校園的探索和撰寫小論文)與小組作業(如:對不同課程的概括、朋輩互動和小組展示),進一步幫助學生在鞏固所學、拓展新知中收獲寶貴的學術見解與交流體驗。

系統提交課后作業
三、豐富有趣的文化體驗
項目的線下開展使同學們獲得了更多感受美國風土人情、開拓視野的機會??荡蟀才帕司实漠數匚幕w驗活動,同學們更加貼近地感受中美文化的異同,拓展視野,做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全球視域青年。
在抵達康大后,校方精心安排了校園導覽活動。跟隨康大學長學姐漫步在校園中,同學們感受到康大作為一個地區的地標性學術研討中心,構建了一整套屬于自己的校園文化體系和學生發展體系,在這其中師生共建美麗校園,維護學校的發展。

參觀康涅狄格大學校園
此外,康大也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同學們參觀了沃茲沃思藝術學院藝術博物館,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身臨其境領略藝術的魅力;參訪了世界一流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感受到在共同的文化體系影響下,不同的大學發展出了獨屬于自己的特色和歷史,也體會到了中美高校在課程設置、校園布局和學生發展上的差異,用多元視角看待高等教育。除了這些活動以外,同學們還參觀了康大Avery Point校區,感受了波士頓的歷史人文風情,在特色活動中拓展了書本之外的跨文化視野。

參觀哈佛大學合影
四、精彩紛呈的結業展示
7月28日,項目進行了結業展示,七組同學在跨越時空的探索中,通過學術研究和深入討論,將中美文化、教育和社會事務進行比較,探討了不同領域在兩國發展歷程中的演變,引發了對文化、教育和社會的深刻思考。
第一組展示了中美博物館的異同,探究了衍生產品在文化遺產宣傳保護中的作用,深入剖析了文化遺產的全球性;第二組結合課堂所學,介紹了哲學概念compatibilism在消費與教育中的體現,探討了自由意志與決定論之間相容的可能性與可能途徑;第三組將某中國影視劇中所展現的女性形象偏見、大學校園生活與美國校園文化有所比較,引入三種不同的典型形象,引起大家的共鳴與思考;第四組以美育為線索,比較中美大學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優缺點,讓大家深刻認識到美育不僅是藝術教育,更是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需的;第五組以視頻生動地展示了兩校體育課程在課程設置、考核機制和團隊文化的不同,巧妙呈現了兩國大學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成果,增進了兩校對體育教育多樣性的認識;第六組聚焦大學在社會事務參與方面的作用,強調大學校園文化與知識的傳播對社會發展的整體性作用,為同學們認識大學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提供了新的視角;第七組探究了中美特殊教育學校的設置、理念選擇和發展歷史的差異,重點解讀了特殊教育行業人員尤其是教師相關的政策,為促進教育公平和包容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建議。

各組成果展示
七組的匯報展示了同學們在項目學習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將課程內容與自身學習積累相結合,其研究和思考為兩校師生打開了一扇了解不同文化、教育和社會的窗戶。展示結束后,各組成員從課程相關度、準備工作與現場表現三個方面給予不同小組反饋,促進了各組間的思維碰撞與交流,精彩的展示得到了康大教師的高度評價。

同學們認真聆聽結業展示
在結業儀式上,康涅狄格大學學術執行副主席和教務長Anne D’Alleva向全體項目成員頒發了結業證書,祝賀項目取得圓滿成功,并期待與師大的師生重聚在康大校園。項目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結業儀式上康涅狄格大學校方領導致辭

結業合影
國際化是華東師范大學的重要發展戰略,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和學生國際競爭力是學校卓越育人的重要目標之一。近年來,我校深化與世界高水平大學的實質性合作,堅持本科國際交流內涵式發展,豐富本科生境外交流項目的類型和形式。此次項目的成功舉辦,是我校主動把握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大勢、持續推進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又一舉措。未來,學校將繼續聚焦合作高校優質資源、本科專業辦學特色,積極打造立體化的交流學習平臺,提升本科境外交流的層次與效益,助力國際化卓越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