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拓展我校本科生的全球視野,培養人文素養、學術思維與全球勝任力,樹立遠大的學術理想,經我校與合作院校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精心設計,在2021年成功舉辦首期“全球人文社科菁英”在線交流項目的基礎上,于今年暑期舉辦了第二期項目,圍繞“學術思維、科學研究與全球勝任力”主題,為人文社科專業的優秀本科生搭建平臺,促進共學共鑒,助力學生深入了解學科領域前沿,拓展研究思路與方法,強化交叉學科研究意識。
7月14日上午,項目舉行了入學指導會議??荡笕蚴聞崭毙iLDaniel Weiner、全球事務助理副校長Yuhang Rong(榮宇航)、項目負責人Kathryn Warrender-Hill、協調員Laura Labato、我校教務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的相關老師及全體學員參加。會議就課程設置、課前預習、過程性評價等做了介紹,帶領同學們云游了美麗的康大校園。

入學指導會議
7月18日-8月5日,項目在線上順利舉辦,涵蓋課程講座、師生交流、小組研討、集中展示等多形式的交流學習,來自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與行政學、英語等19個專業的50名優秀本科生全程參與。
一、豐富多元的主題周教學
本次項目共三周,下設三個主題模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全球勝任力,每周進行一個模塊的授課,在文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融通中展開,開設了《當代社會的批判性思維》、《當今社會和未來的真理、藝術、科學和博物館》、《氣候變化與可持續性:全球和本土視角》等12門特色課程,引入教授在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展現出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前瞻性的學術思維。
在教學內容上,課程著重強調跨學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兩大全球化視域下的學術研究新領域,如Kazerounian教授的《理工科的創新與思維》滲透著新文科的理念,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Smith和Boyer兩位教授介紹的考古學和氣候學是學科交叉的重點領域,從學科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切入各自的專業領域,向同學們介紹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而比較視野則是貫穿研究方法的另一條主線,教授們將關注點落在不同國家、地域的比較中,如McLeod教授從中西方哲學思想出發探求人類思想的本質。比較視野的關鍵,不在于區分孰優孰劣,而在于求同存異,拓寬了同學們對全球化的認知。
在教學方式上,每周的教學分為兩部分,周一至周四的分主題課程,主要以康大教師講授、穿插案例、提問互動的形式進行,周五則以反思和討論為主,康大助教帶領學生一起反思、總結本周所學內容,鞏固對知識的掌握,進一步思考課程設置的內在邏輯和內容關聯,引導學生整合所學內容進行深度思考。
循序漸進的主題周教學加深了同學們對人文社科的理解,拓展了全球治理的全新視角,提升了在學術研究中跨文化合作和學術英語的應用能力。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別樣的教學風格與課堂氣氛,通過不同學科的獨特切面,較為全面地感知了人文社科的魅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全球勝任力的內涵。

課堂教學
二、生動有趣的課堂互動
課堂上,教授會專門設置提問環節,還會將學生隨機分組組織討論,同學們與教授踴躍交流互動,這既是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一種方式,也增進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皢l式問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認識到勇于質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同學間的交流互動是相互啟發、拓寬思路的過程。隨機分組會遇到不同的同學,有助于吸收借鑒不同的觀點。小組討論后,每次都會由不同的同學代表小組發言,展示大家觀點,教授給出即時評價。
教學互動引導不同學科背景的師生、生生交流,發揮各自所長,同學們充分體會到了跨學科合作的魅力。跨學科在延續學科縱深性脈絡的同時,結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模式、專業知識等進行廣延性的開掘和創新,跳脫出本學科知識視野的思維定勢,以更為包容、多元、開放的視野燭照學術研究,幫助同學們在鞏固所學、拓展新知中收獲寶貴的學術見解與交流體驗。

課堂互動
三、暢所欲言的課后交流
項目以“學習小組+教學輔助平臺”模式為課后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Mini-presentation是本期項目的新環節。在學習小組中,同學們每周需要基于講座內容挑選主題進行反思研究,對課堂內容進行頭腦風暴,在周五的討論課上進行小組匯報,在此過程中了解彼此的學習成果,分享學習心得與資源,彌補了個人學習的不足,有效提升小組合作能力和學術探究能力。

Mini-presentation
在康大的教學輔助平臺HuskyCT中,“每周模塊”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老師課前會將預習資料和課后拓展文獻上傳到平臺上,便于同學提前查看和有效鞏固,對回顧課堂內容、反思課程關聯頗有幫助。此外,小組成員還能通過平臺的討論板看到其他小組的想法并實時回應,助教也會提供思路。學習小組+教學輔助平臺的深度融合,使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得到了更為充分的保障。

教學輔助平臺HuskyCT
四、集思廣益的結業展示
8月5日上午,項目舉行了結業展示,各組經過三周的準備,以豐富多樣的視角對逆全球化問題、21世紀跨學科的重要性、如何批判性地思考文化交流、在博物館中培養全球勝任力等議題進行了思考與解讀。每組在展示內容上各有側重,但都對所學課程進行了融會貫通,將學術思維、科學研究、全球勝任力等知識與方法融入其中。展示結束后,各組同學可以從主題關聯性、課程關聯性、內容重要性三個維度進行打分,并通過評論發表自己對各組匯報的看法,在語音與文字交流中,不同觀點得以交匯碰撞,精彩的匯報獲得了康大教師的高度評價。

結業展示
結業儀式上,我校2021級哲學專業應玥同學作為學生代表發言,她總結了在整個項目中的收獲與成長,感謝康大在拓寬學術視野和提升綜合素養上對同學們的幫助,以及師大提供的寶貴交流學習機會??荡笕蚴聞罩砀毙iLYuhang Rong(榮宇航)在致辭中強調了全球勝任力的重要性,祝賀同學們在此次項目中收獲頗豐,希望他們在學術、科研上再接再厲,未來可期。本次項目順利落下帷幕。

應玥作為學生代表發言

康大全球事務助理副校長榮宇航致辭
立德樹人,攀高行遠。華東師范大學始終秉承“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這一崇高大學理想,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要求,學校提出以卓越學術融合卓越育人,以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展為目標追求,培養具備“明德樂群、基礎扎實、身心健康、國際視野、反思探究、持續發展”核心素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心系人類文明進步的各領域卓越人才。為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學校積極與世界著名高水平大學合作,深耕高層次交流學習平臺。此次項目的成功舉辦,是在當前疫情下最大限度發揮國際優質在線教育資源的又一次嘗試。未來,學校將繼續支持拔尖學生培養,為其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勝任力,為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培養有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卓越人才。
圖文:教務處 項目學員
附:部分學生學習體會
“三周跨學科學習和跨文化交流,大大改變了我對人文社科、學術性思維和全球勝任力的理解,也增強了我對全球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感。在交流前,我一直局限于本專業的學習,缺少跨學科學習研究的意識與機會。本次項目橫跨東西方哲學、藝術史、氣候變化等多個領域,極大地豐富了我的知識儲備,并向我展現了跨學科學習的可能性與價值。此外,教授們反復強調的思考提問和每周的總結反思有效地倒逼知識的進一步咀嚼消化,逐漸增強了學習思考的主動性。凝聽教授與同學間的交流不僅促進了對講授內容的進一步理解,還擴展了新的視角與觀點。”
——20級歷史學專業 駱紅羽
“比起獲取書本上可以找到的知識,這次交流給我帶來的思考是更加本質性的:學科是如何建構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意義到底在哪里,在理工科主導的時代下人文社科是否需要找到一條‘出路’?我想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學習人文社科的人心里都會有一些的迷茫。交流的必要在于跳出盒子去看世界,然后更加有信心地帶著迷茫上路。”
——2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 朱亦清
“課堂圍繞全球勝任力展開,多元內容激發了我的多視角包容心態。在課后作業中,在回答對于全球勝任力的理解時,我給出的答案是培養一種視角主義,將觀點之間的中途分歧看作不同視角之下呈現出來的多樣化理解方式,從而對于不同的觀點以及自己本來不認可的觀點先采取一種靜觀的姿態,進而排除偏見,包容理解,客觀思考,做出判斷。這種視角主義能夠讓我們在面對現今觀點分歧強烈的學術背景下,依然把注意力放在內容本身,減少偏見和固有觀點的干擾。”
——21級哲學專業 應玥
“三周的學習使我收獲頗豐。課程提到的比較的視角、批判的思維和跨學科的能力等等,都與全球勝任力息息相關。我想在如今全球化縱深發展的局勢下,對全球勝任力的強調和培養不僅幫助我們去適應這個世界,更指引我們去貢獻力量讓世界變得更好?!?/span>
——20級政治與行政學專業 岑佳垚
“我接觸到了人文和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和認知視角,理解了跨學科交流的重要性。不同的學科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觀點,這可以拓寬我們的學術視野??鐚W科研究也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事物和人們擺脫陳規觀念。項目不僅讓我接觸到了一些前沿知識,更讓我體會到了小組合作的樂趣,還鍛煉了我的英語能力,使我領略了知識滿滿的課堂的同時也認識了有趣的老師和同學們,很感謝這次項目!”
——20級法學專業 王洪梅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開放精神下的學術交流。教授會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大家提問,與同學溝通交流。各種提問拓寬了我的思路,讓我獲得了與課程相關的更多知識。老師的耐心解答和溝通分享也讓我感受到了學術交流時的自由討論所帶來的幸福。此外,我廣泛地學習了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識,與不同專業的同學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思路的開闊和創新,也對培養我們的全球勝任力發揮重要作用?!?/span>
——21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 張鈺
“課程內容涵蓋哲學、語言、藝術等多個領域,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對批判性思維、學術思維、全球競爭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相互聯系的世界里,我們需要開放的心態、多元化的視角、創造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每位教授展開講座、與我們互動的方式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其他同學的提問也啟發了我,使我了解到別人的思考角度與方式。能夠參與此次交流項目我感到非常榮幸,這三周從學術、思維等多方面影響了我,很高興能與這么多優秀的學者及同學交流。”
——20級英語專業 現怡婷
“我們以跨學科為線索,以學術思維為工具,以提升全球勝任力為目標,循序漸進地領略了人文社科的風采?!騽偃瘟Α闹黝}其實早已被大家熟知了,但大部分時候只停留在對它的認知。而本次課程最令我觸動和收獲最大的地方,便是深刻了解到全球勝任力與其他能力的勾連和聯系,例如跨學科能力、學術思考能力,并通過豐富的事例認識到如何從實踐角度出發運用這些能力。”
——20級法語專業 顧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