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拓展本科生的全球視野,培養科學素養、學術思維與創新精神,增強協同創新理念,提升跨文化理解與交流能力,經我校與合作院校香港大學精心設計,在2019年成功舉辦首期“全球科技菁英”寒假訪學項目的基礎上,于7月26至8月13日通過線上舉辦“全球科技菁英”交流項目,充分利用合作院校優質教育資源與條件,為在校本科生搭建了深入了解學科領域前沿、拓展研究思路與方法、強化交叉學科研究意識的多元平臺。
來自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心理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軟件工程等21個專業的50名優秀本科生參加了此次交流。項目包括后疫情時期的全球化、科學革命、批判性思維、科學推理、實地調研、智能城市、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跨學科研究等15個主題的教學活動,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的專題研討與分享,同港大師生在線交流互動,深切感受港大的學術氛圍與校園文化。
一、拓展視野,多方位提升學術素養
項目從語言測試、入學指導開始,即讓學生提前適應在線交流項目的教學方式。項目正式開始后,港大教師分別開展授課、舉辦工作坊、組織研討,全英語的語境、沉浸式的學習、高強度的思維訓練,將原汁原味的課堂在云端實現。Dr.Y.F.Luk從經濟學視角出發,帶領同學們重新審視全球化進程;Dr.George AKOM設置了多個互動游戲,清楚地論述了科學革命及對社會的影響;Dr.Frank Chong和Dr.Joe Lau介紹了基本邏輯概念與科學論證方法、以及科學論證過程中需要遵循的規則;Dr.Jean Wong與Dr.Roger CHAN分別展示了田野調查與實地研究的魅力,以及智慧城市的神奇與巧妙之處;Dr.Reynold Cheng教授則結合疫情背景介紹了大數據時代的突出特征與關鍵問題;Dr.Kaibin Huang為同學們講解了5G技術的原理和應用,比較了4G、5G、6G技術的不同點,并對6G時代進行了展望;Dr.Carly NG 設置了多個互動環節,講授英語演說的方式及組織架構。
全英文文獻閱讀、云課堂展示、背景板板書、討論區的熱烈互動,拓展了同學們的學術視野,拓寬了學術思維,了解了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方向及相關領域學術前沿,感知其學術魅力。


直播授課中
二、交流互動,沉浸式體驗港大氛圍
經兩校精心設計,通過交流活動建立起港大師大學子之間的聯系。項目首日,同學們在三位港大學長學姐和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破冰游戲。在“校園云參訪”環節,港大學子線上帶領師大同學們參觀了校園,分享了港大歷史、風物、逸聞趣事、校園生活等內容,雖然是線上的3D校園,但是“移步換景”的介紹方式,依舊全面展示了港大的風貌,同學們雖無法到訪港大校園,卻能感受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學術科研氛圍。

破冰活動
課堂上,港大教師利用小組合作式學習、課堂展示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了同學們的課堂參與度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在英語演講與表達課堂中,不同組別的同學進行英文單詞造句、英語短文閱讀、小組英語演講框架撰寫等方面的交流和討論。港大教師積極引導同學勇于展示自己、表達學術觀點,交流科研學習體驗。


課堂互動
作為讓同學們印象最深的活動之一,課后,港大設置了Outstanding Young Scholar和優秀港大學子的分享會。電氣與電子工程系的Dr.Kaibin Huang分享了自己的學術科研經歷,對同學感興趣的如何發掘學術興趣、做好時間管理、調節思維等問題進行了解答,從學習生活、科學研究、學業規劃方面提供了指導,同學們如沐春風。港大的多位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別分享了如何有效開展學習、如何選擇合適的導師、研究過程中應用的方法等內容,并與我校同學就學術科研資源使用、科創活動、學生社團、校園生活等展開交流,線上氣氛熱烈。


港大學子分享并與我校學生互動
三、小組合作,呈現優質學習成果
項目學習期間,以小組合作形式安排了分組專題研討、案例分析,將不同專業背景、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生穿插分組,在每組組長的帶領下,成員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與個人專長,提高學習研究效率,尤其針對課堂內容和課后作業展開了頻繁、積極的探討。過程中同學們強化了研究團隊意識,成員各司其職,積極融入團隊。

小組討論與合作
結業展示設置了自選題小組合作活動,每個小組通過全程合作,準備25分鐘的演講展示。五組同學分別從技術應用與倫理學問題兩個層面系統地介紹了智能城市中的政府、交通、教育、環境、醫療和挑戰;專注先進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以“認知科學”為大主題,引入“認路”與“認知障礙——自閉癥”的案例分析,形成嚴密的邏輯鏈條;結合時事分析了智能城市在河南鄭州水災的救災行動中的貢獻;以后疫情時期的智能城市為題,全方位地展示了智能城市的重要意義。各組在跨學科的背景下,通過不斷深入的合作交流,最終呈現出了精彩的展示,在活動之中收獲了表達的技巧與合作的精神、探究的樂趣與深厚的友誼。在各組展示結束后,Dr.Kaibin Huang就研究方法、研究主題的創新性與應用層面,對展示的主題加以點評,各小組都出色地完成了學習與研究任務。


結業展示
結業儀式上,我校20級心理學專業陳佳杰同學就學習收獲、學術體驗進行總結,從思維方式到前沿科技、從全球趨勢到社會問題,精彩的課程教學帶給了同學們不少啟發,小組討論與報告準備的環節給予了很好的跨學科交流的機會,并對兩校合作舉辦的此次項目表達了感謝。Dr.Kaibin Huang致辭,代表港大教學團隊對我校學生作出了很高的評價,給同學們日后的學習、科研生活以極大的鼓勵。

我校學生代表陳佳杰同學發言

港大Dr.Kaibin Huang致辭
在本次項目中,我校學子不僅提高了自身的英文表達能力,也在學習前沿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同時,拓展了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拓寬了學術思維,培養了獨立思考精神、創新與研究能力,為未來成為“科技菁英”打下堅實的基礎。該項目的成功舉辦,也為未來華東師范大學與香港大學更加緊密的本科交流合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未來,我校繼續探索提升本科生學術科研素養的優質交流合作方式,選派本科生到境外高水平大學、實驗室交流學習,融入一流學術群體,在學科前沿研究中提升學術視野與科研能力,為本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支撐。
附:部分學生學習體會
“我們在這三周時間里,學習了來自不同專業老師分享的科學觀、方法論以及具體的學科內容,通過線上的方式體驗了港大的學習與生活,并且通過隨機的分組認識、結交了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實實在在地體驗了全英的講座以及充分的組內合作交流探討。放下了對于績點、分數的追求,大家認識到了一種全新的與自己的專業知識打交道的方法,從而包含熱情地參與到了課程與講演之中。于是乎,這三周成為了我們與HKU之間難忘的回憶,也成了跨專業的大家彼此之間妙不可言的一段緣分?!?/span>
——19級化學專業朱青東
“能參與此次港大科技菁英交流項目,我感到十分榮幸?,F如今新冠病毒橫行肆虐,跨地區的交流變得極難成行。但幸運的是,借助現代化通訊手段,我仍能以線上交流的形式參與到交流項目中,聆聽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為我們帶來一場場深入淺出的講座,領略港大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現代科學之美。全球化、科技革命、批判性思維、可持續發展、AI、5G、VR……這一場場講座,引領我進入一個又一個精彩紛呈的領域,讓我接觸到不同的學科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拓寬了我的知識面,使我受益匪淺?!?/span>
——19級軟件工程專業洪曉宇
“我們接觸到了很多前沿的科學技術,很好地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同時,在完成匯報以及小組作業的過程中,我搜尋資料、閱讀英文文獻,組織英文語言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此外,通過與香港大學老師及同學們的交流,我對于境外的學習氛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span>
——19級環境科學專業畢菁然
“香港大學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看重還體現在其他課程中,如當代社會的批判性思維、科學革命、自然帶給我們的啟示等等。即使許多知識大多數同學之前都已經學過,但大家都全神貫注地聆聽教授們的教導,歸根結底,原因在于當這些知識被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所串聯起來的時候,思維形式便得以開闊,不再拘泥于過去零散式的知識,而是以各種方式將他們連起來?!?/span>
——20級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徐沛楹
“我對于前沿的科技領域有了進一步了解,也得到了關于化學、生物等本專業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知識,每天的講座都十分充實,教授十分認真,對每位同學的問題都做了耐心的解答,也積極鼓勵我們參與課堂討論。下午的學生交流分享會也很有趣,我對港大的學生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span>
——20級物理學專業劉星雨
“我認識了許多優秀的同學,雖然教授們可能來自世界各地,但是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科學無國界,以及大同小異的學者素養——謙和、開明、追求卓越是他們共同閃耀著的人性光輝,使我記憶深刻。而且對于前沿知識(VR、5G、3D 打印等)的學習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個學者的使命就是推動人類認知、為人類文明增添光彩?!?/span>
——20級生物學類專業宋紫陽
圖文:教務處 項目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