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善卓越教師培養模式,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我校于2009起選派優秀本科生赴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教育學院開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海外研修。因應新冠疫情,學校積極探索交流學習形式,經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共同設計,于今年寒假開設第12期“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海外研修項目并首次線上舉辦,為師范生搭建了不出國門即可享受世界名校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平臺。
2023年1月9日-2月6日,40名來自漢語言文學、數學與應用數學、英語、物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教育等14個教育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在中加兩校教師的共同指導下,開展了教育學理論、課堂教學及教學發展等相關內容的在線研修活動,與加拿大的教育專家、基礎教育學校的一線教師、中學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互動。

開營儀式
開營儀式上,UBC教育學院國際交流部高級顧問Anna Kindler教授介紹了“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研修項目的整體情況,代表UBC對我校師生表達了熱烈歡迎。

UBC教育學院Anna Kindler教授致辭
教務處副處長譚紅巖老師致辭,簡單介紹了“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海外研修項目的發展歷程、項目的意義,感謝UBC教育學院對我校師范生國際化培養的支持,并對參與項目的學生提出了期望,表達了對項目順利舉辦的真摯祝福。

教務處副處長譚紅巖致辭
作為項目的主講教師,UBC教育學院的Kathleen Barter教授就課程結構和要求、學習目標、閱讀資料、評價方式等進行了說明,組織同學們建立學習社群,為項目學習打下基礎。

Kathleen教授介紹項目
PART 1 課堂共學 反思生成
項目涉及四個模塊的教學內容。從加拿大的歷史文化與教育模式到UbD框架(Understanding by Design,基于理解力的教學設計)三階段的深入探究,再到各式各樣的創新教學法及教學實踐的優化案例——探究式學習、社會情感學習和STEM教育,課程內容詳實而富有深度,遵循教育者的邏輯體驗課程改革的思維模式,思考課程設計的各個環節并統籌各個要素,貫通性的課程講授搭配專題性的講座,還為學生提供了用于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學習資源,成為課外延伸。Kathleen教授同BC省基礎教育專家詳細講解了BC省課程設計中UbD 框架及不同教學策略的應用,課上課下師生積極互動,交流關于教學策略應用的體驗與疑惑,推動教學向著批判性和創新性前進,促進同學們知識的內化與應用,收獲頗豐。

多主題的課堂教學
課堂總是互動生成的,許多隨機提問和小組活動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每周課程結束之際,同學們還會通過隨機小組的形式來分享學習體會,進行每周總結和反思,以日志的形式對拓展問題進行思考,在跟隨UBC老師們教學腳步的同時,用所學知識來探索和完善各自學科的單元教學設計。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相結合,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映襯,共同打造了一個高參與度的沉浸式學習體驗。
隨著課程內容的不斷深入,同學們在將課上所學知識應用于具體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大膽嘗試新路徑,勇于創造新可能;在與同伴的互動與分享中,思路更開闊、邏輯更縝密、表達更清晰,在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育體驗等方面獲得新的感悟與思考,能站在跨文化的立場上不斷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

Jennifer校長在課上與同學們互動交流

Kathleen教授參與小組討論
PART 2 線上參訪 熱烈互動
在課程前期,同學們已經根據課程所學,結合理論和實踐基礎,在Canvas平臺上踴躍提問,為線上交流做足準備。

Canvas平臺討論區
項目安排了基礎教育學校云參訪及師生互動環節。通過與BC省中學生的互動,同學們了解了當地基礎教育學校的教學設施、第二課堂、藝術教育,兩地學生就教學、活動、校園生活等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在對加拿大的基礎教育有了一定了解后,項目第三周安排了當地中學一線教師見面會,同學們與BC省教授中學科目的優秀教師進行了交流,涵蓋教育理念、教學法、教學實踐案例等。

云參訪當地學校

與BC省中學生互動

與BC省一線教師交流
通過線上參訪交流,同學們在學生到教師視角的轉換中,對BC省的中學教育有了更細致的認識,沉浸式地了解當地基礎教育的前沿發展和教育理念。
PART 3 匯報展示 共襄成果
經過循序漸進的學習積淀,各學科小組在UbD框架下,結合探究式學習、STEM教育、社會情感學習等典型案例進行了相應學科單元主題教學的設計,就核心概念、關鍵要素、創新策略、評價模式等進行了思考與解讀,以匯報展示的形式分享。各組展示都富有特色,其中,中文組選用古文字的社會歷史演變歷程及六書等內容,將中華文化與國外教學活動相結合,設計出創新型的文化自信課堂;歷史組將學到的教學策略以另一種形式活躍于歷史課堂和測試中,比如在多個史料中判斷最具價值的一個、提出基于證據的辯證性觀點。

匯報展示
豐富的案例引用、清晰的邏輯結構、切實落地的設計,給項目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同學表示,這是一次實踐層面的操練,真正實現了“學以致用”。最后的交流環節,不同觀點得以交匯碰撞,精彩的匯報獲得了UBC教師的高度評價。

UBC教師點評
結業儀式上,Kathleen教授向同學們強調了21世紀學習者需要具備的素養以及作為教師需要肩負的重大使命,傳遞著UBC對我校學子成為卓越教師的殷切希望。每位同學以“選圖說話”的方式,挑選了項目期間印象最深的一張圖,分享了學習體會,飽含著對外方教師們傾囊相授的無限感激,也有著對所學教育理論的實踐體會與思考。這些關于教育教學的審思,將在同學們心中培植出思維沃土,讓其不斷滋養出服務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珍貴果實。

結業儀式合影留念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追求卓越的共同教育理想讓中加兩??缭絿?,跨越文化,跨越差異,合作開展師范生的培養。經過四周的高質量學習,同學們深入了解世界教育前沿、動態、理念和實踐經驗成果,拓寬了國際視野,磨煉了專業教學技能,深化了教育思考,堅定了教育理想,為成為卓越教師打下了堅實基礎。“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是每一代師大教育者接續奮斗的不竭動力。未來,我校將繼續深化與世界一流大學的交流合作,搭建更廣闊的交流平臺,持續為師范生提供優質的國際化教育資源,推進境內外協同育人,培養學科知識扎實、專業能力突出、具有研究的意識、全球視野寬闊、扎根中國大地投身基礎教育事業的卓越教師,為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發展貢獻師大力量。
附:部分學生學習體會
“此次國際交流機會給我帶來的最大的改變是國際視野。BC省的課程體制、最佳教學案例以及單元教學設計等逐層深入的課程內容,拓展了學科思維與研究能力;鼓勵合作探究的課堂本身與同加拿大教師學生群體的交流更讓我愈發明晰其教育的全貌。我開始嘗試在世界教育發展變革的大背景下思考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span>
——20級 生物科學 趙晨陽
“‘轉變’或許可以成為這次經歷的關鍵詞。在備課思路上,從關注教學內容到聚焦核心問題,使學生理解大概念;在教學策略上,從以往的師生問答到組織生生互動,使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共同進步;在評價方式上,從習題、考試到給予學生更多的自我展示平臺……這些都是這次寶貴的經歷所帶給我的‘轉變’。”
——20級 歷史學 黃思琦
“雖然我們有無法線下見面的遺憾,但我能熱切地感受到兩校老師們的良苦用心,感受到外方老師的傾情相授。項目每周都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安排與當地學生和一線老師的互動,是真心與真心的交換才能跨越時空的阻礙,彌合教育的差異,熱情與溫暖會溢出冰冷發亮的屏幕,在寒冬的早晨直擊每一個人的心底?!?/span>
——20級 思想政治教育 孫曉芬
“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要時時磨練,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和專業素養,切實踐行未來教師應有的使命和擔當。面對新挑戰新要求,我們不能僅僅只是教教材,培養未來學生的核心素養,更要求我們未來教師永遠在學習的路上。”
——20級 英語 張貝瑤
“整個項目在輸入性的學習中,也穿插了大量的學生輸出表達與小組討論。項目結束后,我的收獲遠遠超出了預期。對我而言,這是一次理論與實踐雙提升的寶貴經歷。”
——20級 音樂學 楊方圓
“對于學習內容方面,項目可謂是干貨滿滿,不論是有關教學的理論與操練技巧,還是和BC省中學生和教師的面對面交流,我都沉浸其中。對于實際體會方面,我體會到了中加教學理念上存在的不同,這種不同是在時代和背景的塑造下形成的。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客觀地評價差異的存在。我們的目標將是拓寬眼界,去見到更多的可能,從‘優秀’中提取可行之處加以改善, 從‘不完美’中吸取教訓從而規避,用以匹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span>
——20級 地理科學 宋牧言
“在四周的課程結束后,我最深的感悟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理解知識,而是學會如何運用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項目中遇到的所有老師都對教學極富熱情,讓我重拾了當初選擇師范專業的初心?!?/span>
——20級 數學與應用數學 鄧子含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我們小組的單元設計。我們將國內的語文教育融合了加拿大BC省的教育體系,結合了項目中學到的許多教學技能和手段,展示了中國文字的文化。無論華人身在何方,共同的歷史將我們連接在一起。無論我們是否真正生活在那一段歷史當中,我們的心中都存在著那一種默契,那一種不能為時空所限制的、長存的感動?!?/span>
——20級 漢語言文學 朱亦清
圖文來源:教務處 項目組學員